- 科学送礼:如何挑选完美礼物(转) 一个思想实验:
圣诞节快到了,你对象要给你买礼物,预算200刀。
- 你想买一个Apple Watch,总价500刀。你对象可以直接转你200刀,那么你只要自己出300刀,就可以拥有自己喜欢的Apple Watch。
- 你对象给你买价值200刀的香水,也是你喜欢的东西,但没有像Apple Watch那样那么想拥有。
- 你对象直接转你200刀,你来决定怎么花。
你更喜欢哪个选项?
现在换个角度,如果你要送对象礼物,你的预算是200刀。你知道对方特别想要一个Apple Watch,也知道对方平时会喷的香水。同样三个选项,你会选择哪个?
出于好奇,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这样一个投票,有115人参与。选择用200刀买Apple Watch的人占比46%,紧随其后的是选择200刀现金的人(43%),只有11%的人选择香水——现金礼物显然非常受欢迎。我也找了几个朋友聊这个问题,发现没有人会送纯现金作为礼物。有个朋友甚至提出,自己可以把300刀转给送礼的人,让送礼的人买一个Apple Watch作为礼物送给自己。
圣诞节快到了,我也因为选礼物而发愁,而且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不会买礼物的。作为一个nerd researcher,我决定去看看科学研究关于送礼有什么发现。于是我找来六篇论文仔细研读,把研究发现和我的感想整理成为这篇博客。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:
- 我们为什么要送礼物?
- 什么样的礼物是好礼物?
- 钱能买来爱吗?
我们为什么要送礼物?
人类学和心理学这两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的答案。
人类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送礼这个现象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斯(Mauss)的研究。在他们看来,送礼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交换系统。当我们送出一份礼物,就等于发起了一场社交”舞蹈”:礼物会产生一种回赠的义务,通过这种互惠的方式,人们建立并维系社会关系。因此,礼物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,它帮助我们传递文化,标记重要的人生仪式(比如结婚礼物),甚至可以用来展示财富和地位(想想那些名贵的礼物)。
心理学家更关注个人层面,他们发现送礼其实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。礼物不仅能表达爱意和关心,还能从中获得情感回报。我相信每个送礼的人都期待看到对方收到礼物时开心的样子,然后自己开始傻笑。不仅如此,我们还可以通过礼物来表达自己的品味和价值观,同时也在展示我们对收礼者的了解。
不管是人类学还是心理学,我发现两个核心概念特别重要:关系构建和身份表达。关系构建无需赘述,但身份表达对我而言更有意思,因为它既包括送礼者的身份,也包括收礼者的身份。可能正因如此选礼物尤其困难:我们在选择的不只是礼物本身,而是在传达我是怎样的人、以及我觉得你是怎样的人。
什么样的礼物是好礼物?
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在下列几种礼物中做取舍,所以在这个章节我会比较这两组类型的礼物:
- 实物型礼物 vs. 体验型礼物
- 惊喜礼物 vs. 直接问对方要什么
实物型礼物 vs. 体验型礼物
先上一组fun facts:
- 体验型礼物(音乐会门票、旅行、课程)比实物型礼物(电子产品、衣服、珠宝)更能增进感情。
- 即使体验不是送礼者和收礼者共同参与的,这个结论依然成立。
- 一项研究中78%的人倾向于送实物礼物,这表明人们实际的送礼行为和最佳送礼方式之间存在差距。
我找了六篇关于送礼的实证研究,他们无一例外都发现体验型礼物更增进感情。但其实很多实体礼物都带有体验属性,比如对象送你的那个Apple Watch,你在使用的时候也会产生喜悦。Chan & Mogilner (也是我同校的多大researcher)做了两个实验 (其实这篇论文里做了四个实验,我只是觉得这俩特别值得一提):
第一个实验:他们给200个送礼者每人一个马克杯。一半的马克杯上写着”my coffee time”(暗示体验),另一半写着”my coffee mug”(暗示实物)。结果发现,即使是同样的杯子,当它被包装成”体验”而不是”物品”时,收礼者会觉得这份礼物更能增进感情。这个发现特别有意思,因为它说明即使是实物礼物,如果我们能把它包装得更偏体验,效果也会更好。
第二个实验揭示了为什么体验型礼物效果更好:关键在于礼物激起的情感强度,不光是收礼时的情感,也包括使用礼物时的情感。研究人员找了600个参与者回忆自己收到的礼物,通过分析发现,虽然在收到礼物的那一刻,实物和体验型礼物带来的情感差别不大,但在真正使用礼物的时候,体验型礼物会激发更强烈的情感。想象一下:收到一件衣服和收到一张音乐会门票时可能都很开心,但当你沉浸在音乐中时,那种情感体验会更加强烈。这个效果甚至不需要送礼者和收礼者一起参与体验。就算是一个人去上瑜伽课或者看演出,效果也一样好。
也就是说,如果想要通过礼物增进感情,选择体验型礼物,或者至少把实物礼物包装成体验,可能都是不错的策略。
基于这些研究发现,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实用的建议:
惊喜礼物 vs. 直接问对方要什么
还是先上一组fun facts:
- 虽然送礼者通常认为制造”惊喜”、不按愿望清单来送更显得用心,但研究表明收礼者其实对自己明确要求的礼物更加感激。
- 研究发现,当收礼者明确提出想要某个特定礼物时(比起一份愿望清单),送礼者更可能购买这件礼物,而且收礼者也会更加感激。
可能有人觉得直接问别人想要什么显得不走心,但当我们想制造惊喜时,其实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我们是否真正看见了对方。前文提到,送礼是一种身份表达:不仅送礼的人在表达自己的审美偏好,也包括我们眼中收礼者是怎样的人。当我们回应对方的具体请求时,我们其实在传达”我听到了你的声音,我理解你的需求“。相比之下,当我们执着于制造惊喜时,可能更多是在表现自己,而不是真正关注对方的需求。这里岔开一下话题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当众求婚和告白会让我觉得不适:策划这场表演的男生陶醉在自己的剧本里,并不在乎对面的女孩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样。
回到本文开头的投票,200刀现金比香水要受欢迎得多。但对很多人来说,直接送现金作为礼物还是拿不出手,千挑万选至少还是要换成礼品卡。这给了我们一些实用的启示:
说到底,当我们真正在意对方的需求和喜好时,一份看似普通的礼物也能传达特别的心意。送出礼物那刻的惊喜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。
钱能买来爱吗?
可能买不来。我找了几篇关于钱与礼物的研究,发现:
- 送礼者普遍认为更贵的礼物会带来更多的感激,而收礼者实际的感激程度与礼物的价格并无显著关联。
- 送礼者认为昂贵的礼物传达了更多的心意,而收礼者并不总会将礼物价格解读为心意的体现。
这些研究发现不难让人得出结论:钱能买来的爱非常有限。人们经常花费超出必要的金钱,但额外的钱往往没有为收礼者带来额外的快乐。
关于金钱作为礼物,中国人有话要说。我们从小到大已经习惯压岁钱这种形式,送礼直接给钱似乎不是特别拿不出手。对于中国以钱作为礼物的文化的讨论很多止步于“传统”这个解释。但因为我是中国人,在这个文化中出生、成长、活了三十多年,我觉得我可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更多审视与思考。
我很难把压岁钱归到礼物一类,更像是传统压力下的一种义务。而且钱只能长辈给小辈,或者小辈孝敬长辈:钱只能在家庭成员之间流通,朋友之间是不能互相给钱作为礼物的。如果说送礼物是为了关系构建和身份表达,我觉得中国家庭之间选择用金钱维系关系,只达成了前者,却没有任何身份表达。家庭成员是怎样的人、有怎样的喜好、平时喜欢什么东西,这些在很多传统中国家庭内是缺乏沟通的。尤其是家里的孩子过了青春期,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好像就此终结,情感不再流动,成为依靠血缘和经济关系(和所谓孝道)维系的家庭。用钱作为礼物,也许正是因为对人缺乏了解: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,但没人不喜欢钱。逢年过节用给钱的方式送礼,就像一把刮刀,把人的个性都抹平了。
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“孝”,言下之意子女对父母天然存在服从义务(而非常识中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义务)。父母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维持和子女的联系。在孝文化中,父母不需要去了解子女,但子女有义务去揣摩父母的心思,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子女依然被期待赠送长辈实体礼物,在金钱之外。传统中国家庭的子女很少从父母那里收到实体礼物,就算有,也往往是父母意志的体现:比如文具、书籍等帮助子女学习、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礼物。我小时候写作文,经常编一个事例,相信大部分小学生都写过这篇作文:长辈不愿意为自己买雪糕,以为长辈抠门。但这名长辈后来斥重金给自己买了很多书。原来长辈不是抠门,只是想让自己努力学习。
中国的小孩有时也可以向大人索要礼物,但总会招来“被惯坏了”这种评价。
钱是可以量化的。在缺乏情感流动的中国家庭中,钱的多少似乎真的可以代表爱的大小。这给送钱的人带来了无形的压力,钱如果给得不够也不体面,收礼的人和送礼的人都不开心。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,你总能看到给出更多钱的人。
钱在某些情况下也许会是不错的礼物,比如对方明确说了想要钱的情况下。但我想,与其单纯给钱,不如加上一句“希望这些钱可以帮你买到想要的Apple Watch”。毕竟我们开头的投票中,希望收到200刀买Apple Watch的人比只是想要200刀转账的人要多。毕竟钱转到对方银行账户之后,花钱的时候可能就想不起来这200刀是你给的了。
作为本文结尾,我想分享我小时候收到的一份礼物。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画漫画,但也只是自己画着玩,没有任何专业工具。我爸有次出差回来带了一套画笔给我,和普通的笔不一样:笔杆是实心的木头,接上钢笔笔头。我爸只告诉我这是画漫画用的,但我完全不知道怎么使用这种笔。也不知道他从哪里买来的,可能是专门问了售货员画漫画用什么笔。我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种叫漫画蘸水笔。二十年过去了,我还是不会用它,而且我也不画漫画了。就算是这样一件对我来说毫无实用价值的礼物,至今是我最喜欢的礼物之一。
赠送礼物是人们说“我爱你”的一种方式。为所爱的人选择礼物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,就像说“我爱你”一样,是轻易地让双方都感到幸福的事情。